=============================================================
解像力(1200萬畫素等級的FX VS DX)

接下來這一部分除了要測試D3+ 24-70mm, 28-70mm兩支鏡頭在FX機種上的差異外,
在這邊又要再加入一項D2X+ 17-55mm , 照片中(左邊與中間)除了可以對照在D3上,
24-70mm與28-70mm成像差異外, 第三項(最右側)是利用D2X+17-55mm(*1.5)的特性,
目的只是要取得與D3+(24-70mm, 28-70mm)同樣的視角, 兩部機身同樣約1200萬畫素,
D3方面的優勢是, NIKON最新機種與鏡頭的搭配, 有全新的EXPEED晶片, 倍率色收差,,,
而D2X則有高畫素密度的優勢, 加上只利用成像較佳的MTF 0-12間的DX鏡(17-55mm)畫質,
在低ISO時, 只有1200萬的FX機種, 對上D2X未必有勝算, 加上使用鏡頭的不同,
D2X使用鏡頭是17-55 DX鏡, 也就是只利用FF鏡頭的MTF 0~12mm較佳的成像範圍,
在畫面周邊幾乎是利用DX鏡頭的MTF 9-12mm 挑戰 FF鏡頭的MTF 10-15mm, 換句話說,
NIKON昨日的最佳組合D2X+17-55mm 對上NIKON今日的D3+24-70mm,
這也是為何麼在文章的TITLE是”ニコンレンズ、王座の争い”是機身與鏡頭的組合

但是這個測試會有兩個可能的誤差產生, 第一個誤差是即使腳架, 雲台位置不動,
但是D3與D2X的接環位置並不一致, 即使是同樣焦距取景也會產生畫面稍有含蓋視野不同的情形,
另一個誤差是, 當DX鏡頭在焦距轉換時, 焦距產生的誤差, 由於鏡頭並未標示小數點,
在焦距轉換時產生的小數點無法確定目前的焦距是否與其他鏡頭一致, 以24-70mm為例,
選鏡頭上標示24mm, 28mm, 35mm, 50mm, 70mm, 5個焦段,
但是17-55mm為了與其他兩支FF鏡頭獲得同樣的視角, 17mm*1.5=25.5mm(比24mm多1.5mm),
18mm *1.5=27mm(比28mm少1mm), 24mm*1.5=36mm(比35mm多1mm),
35mm*1.5=52.5mm(比50mm多2.5mm), 45mm*1.5=67.5mm(比70mm少2.5mm),
尤其隨著測試主體與相機的距離越遠, 誤差越大, 即使是1mm的誤差也會被放大,
且鏡頭上精確度沒有到小數點, 只能以鏡頭上的標示的整數判別目前的焦距, 即使是在D3上,
24-70mm與28-70mm的28mm也不見得完全一樣, 也就是說D3與D2X在這部分的測試會有誤差產生,
有各自表述的空間.

相機設定:
D3: RAW+JPG FINE L SIZE, 14bit, Aperture mode, WB: 5000K, D2X MODE III, ISO200
D2X: RAW+JPG FINE SIZE, Aperture mode, WB:5000K , D2X MODE III, ISO200
NIKON CAPTURE NX NEF TO JPEG, 100%裁圖.

因為WB方面D3與D2X的運算方式不同, D3 WB的判斷牽涉到主要對焦點與衛星對焦點,
在各自的對焦點上測出來的數據, 經過EXPEED分析出後的結果, 與D2X利用機頂傳統的白平衡偵測器,
在測試過程中以發現差異頗大, D3的WB幾乎與肉眼無異, D2X的自動白平衡, 在當時的光線下稍為有偏藍的傾向,
改由D3找出最接近肉眼的色溫後, 自定同樣色溫在D2X上, 此外, 為了減少原廠機種內建picture style
產生的色澤差異, D3改設D2X MODE III, 與D2X一樣. 而D2X改設與D3一樣的ISO200.(D3不降感)

共取3個地方, 在D3上的ZONE A( MTF 0~5mm以內),ZONE B (MTF 6~12mm), ZONE C (MTF 12mm~)
D2X的ZONE A( 約MTF 0~4mm以內),ZONE B (MTF 5~9mm), ZONE C (MTF 9mm~)

以下為24mm D3+(24-70mm,取24mm) D2X+17-55mm(取17mm*1.5=25.5mm)



ZONE A 各光圈

可以看到光圈全開時 D2X+17-55mmDX鏡的優勢, 在欄杆的描寫上, 就如同之前MTF圖所表示的,
光圈全開即有不錯的表現.











ZONE B


光圈全開時似乎D2X+17-55mm還是比較好一點,












ZONE C


對於24-70mm來說成像位置約在MTF 12-15mm間, 對於17-55mm而言MTF約在9-12mm間,
24-70在光圈全開下, 仍在邊角有穩定的畫質,


17-55mm在縮光圈後, 表現出應有的水準.









以下為28mm D3+(24-70mm, 28-70mm取28mm) D2X+17-55mm(取19mm*1.5=28.5mm)


ZONE A

如之前MTF所示, 光圈全開下, 28-70mm與17-55mm在中心點有較佳的表現,
17-55mm甚至可以看到磁磚的紋路.











以下為ZONE B


按照之前MTF, 光圈全開下, 24-70mm在MTF 6-12mm間的畫質, 是3支裡面最弱的,
在MTF 15mm又爬升回最高











以下為ZONE C


按照之前MTF, 光圈全開時, 在MTF 15mm前後, 24-70mm在其他兩支下降時, 反而攀升,
在圖中似乎也可以看到同樣的現象, 對於陽台屏風的描寫 似乎比其他兩支好一點,











以下為35mm



ZONE A

在光圈全開下, 24-70即有不錯的表現, 但是出乎預料的, 反而是17-55mm











以下為ZONE B

在35mm,似乎24-70mm與17-55好一點,


這邊似乎只有28-70mm沒有趕上來









以下為ZONE C





在曬衣架上的衣物似乎17-55mm比較好一點 依稀可見牆壁上的磁磚